上一篇:
           
   
Knowledge知识 Record记录 别人整理的心学三定律
►   站内排名:No.10119   ◄

王阳明的学说,大致由三个方面的理论所构成:(1)心即理;(2)良知与致良知;(3)知行合一。

这三个方面理论的相互联系,构成了王阳明思想的有机整体。  

“心即理”的观点,是王阳明学说的基础性理论,也是他全部思想所建立的基点。  

它大致是说: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“本心”,这一本心实际上也就是我们生命的本原或本质。我们之所以具有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,不仅能够视听言动,而且能够分辨善恶、能够感知外物,能够就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、推理,根本原因即在于我们具有这样一个“本心”,如果没有这一“本心”,那么我们的全部生命活动就都是不可能的了。  

他要强调的是,这一“本心”原来是包含着最高的“天理”或者天道的,“天理”不外乎人心,天道即是人道,所以“天理”就存在于人心,天道即是我们的“本心”。他说“心即理”,就是要我们都要明白这样一点:我们的“本心”或者本质原本就是与天道相一致的。人之所以可能是高尚的,根本原因正在于此。“心即理”的观点,其实就是要我们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本质原本与天一般高明,与地一般博厚,这样我们才能够光明正大,在天地间堂堂正正地做个人。“心即理”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立足的基点,有了这个基点,我们的生活才不至于会迷失方向;有了这个基点,我们才能够真实地把我们自己的本质表现在生活实践的各个领域。  

“心即理”的“心”,王阳明后来又将它称为“良知”。“良知”既然是“良”的,当然就是“好的”,因为它实在就是我们从天道那里所获得的“德性”。这个“良知”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,并且它永远都在,不会消失的。 

生活当中之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是“好人”,之所以还有各种各样的恶言恶行恶人恶事,不是因为那些人没有“良知”,而是因为那些人不能“致良知”。 

所以,王阳明强调,“良知”就是我们的“本心”,就是我们的“本性”,就是我们本来圆满成就的“德性”,只有“良知”的表现与实现才是我们生命所应有的本来面貌。  

所谓“致良知”,也就是要在充分意识到自己本有“良知”的前提之下,把“良知”充分地实现出来,通过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意识活动、语言表达、行为实践,把“良知”贯彻到我们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。  

按着王阳明的观点,我们之所以不一定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完善,不是因为事物本身有什么毛病,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状态有不端正。事物本身总是无所谓端正不端正的,如果我们以端正的心态去做事,那么事情就能够做端正、做完善。心态端正的标准,就是符合我们自己本有的“良知”,“良知”就是我们自己的“定盘针”,是我们“自家的准则”。依着这个“自家的准则”去做事,就是“致良知”。  

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知道,“致良知”实在不只是一种理论,而更是一种实践,是与我们日常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的。这种“致良知”的实践活动,是把我们自己与外界的事物、人物、世界本身联系在一起的根本环节与途径。  

“致良知”的实践活动,要真正做到我们的意识活动、语言表达、行为实践都是合乎“良知”本来面貌的,就必须要做到“知行合一”。“知行合一”是王阳明最早建立的观点,也是他最后坚持的观点,可以说是贯穿于他一生的根本思想之一。“知”的意思,既指“知识”,也指“良知”。在“知识”的意义上,他强调任何知识的获得,作为一个过程,必然同时是一个“行”也即是实践的过程,“知识”与“实践”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分离的。在“良知”的意义上,他更强调“良知”必须由人的实践活动来表达与体现,所以“致良知”的展开形式,就是“知行合一”。


Knowledge知识 Record记录 别人整理的心学三定律

上一篇:

历史上的今天 ( 37 ):


可点 ➠ 2022年-05月-05日 48 s 0
 ♥   0
 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